产教融合为何成为“香饽饽”?_当前看点

来源:南方日报时间:2023-05-05 12:16:12

校企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正成为广东高校纷纷布局的新“赛道”。今年3月,工信部公布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培育对象名单,珠海科技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广东高校的产业学院榜上有名。早在2021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50个现代产业学院,广东6所高校的7个产业学院入选。

产业学院的兴起,为产业升级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两个“首批”落地,显示出广东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蓬勃气象。

为何广东能成为产业学院建设的热土?广东高校纷纷布局建设产业学院为哪般?


【资料图】

45所本科高校

建有218个产业学院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新兴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在产业学院发展建设上有着先天优势。

十多年前,中山市灯饰、家电、家具、服装等产业迅速发展,专业镇成为当地“时兴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将专业建设“搬”到专业镇、“搬”进产业园区。2011年,该学院与专业镇合作成立了南区电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小榄学院4个产业学院。

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基本解决了教学和生产对接难、兼职教师聘请难、学生顶岗实习难等办学瓶颈。这4个产业学院特色鲜明,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开启了广东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产教融合的主阵地要设在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区。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这是“产业学院”在国家政策文件中首次正式出现。

根植产业、服务产业,产业学院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招牌。截至去年6月,广东已设立146所高职产业学院,华为协同高职院校建立15所ICT产业学院。

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拉开大幕,近年来,广东本科高校主动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背靠产业密集发展的制造业,掀起了建设产业学院的热潮。

广东工业大学成立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行业精英当老师,企业实验室做教室,校企联合、全程项目驱动教学;东莞理工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深圳大学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

截至去年底,广东45所本科高校建有218个产业学院,本科生培养规模超4.6万人,校企师资6000余人。这些产业学院涉及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50多个产业种类,直接服务广东“双十”产业集群与“制造业当家”发展战略。

校企深度合作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产业学院怎么建?2020年8月,教育部牵头颁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下称“指南”),这是针对现代产业学院的第一个国家级规范性文件。

该指南明确,现代产业学院要“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在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里建设”,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打造“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2021年底,对照指南要求,我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出炉。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州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6所广东高校的7个产业学院入选。

成立于2015年的东莞理工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由学校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办,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培养创新性技术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学院亦入选。该学院以广东省集成电路“卡脖子”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如今已拥有近70位专职教师。“我们要求实践部分必须占到学生培养过程的30%以上。”广工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强调。他曾在知名企业工作25年,深知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目前,该学院已与华为、全志科技、粤芯半导体、工信部电子五所等30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今年3月初,教育部办公厅等多部门还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领域予以重点支持。

这一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学院建设要符合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方向、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导向。

产教融合破解

“校热企冷”困境

在产业学院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也面临着“校热企冷”的困境。作为人才培养方,高校热情度高——有了企业的助力,能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

立足深圳,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55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与华为、比亚迪等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15所特色产业学院。

去年8月,深职院汽车与交通学院2020级学生宋明亮携手中外队友,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摘得银牌。他出自“比亚迪精英班”,每周末都能听比亚迪一线工程师授课,了解到行业最新发展与需求,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在校学知识、到企业学技能,有了实打实的本领傍身,还有与学校对接的诸多企业资源助力,学生就业不愁。以深职院为例,该院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每年16%的毕业生入职华为、平安等知名企业,超过很多本科院校。

但作为人才需求方,企业的反应反而较冷。部分企业认为,合作育人投入成本高,且培养的学生最终不一定进入自家企业工作,最终落个“白辛苦”。

“一头热一头冷”的困境如何破解?深职院找到了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两大内驱力——选育人才、改进技术。

深职院党委书记杨欣斌介绍,该校与华为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校企通过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标准、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等,打造互利共赢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在深度合作下,该产业学院攻克了光刻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让企业在多个领域摆脱了对国外厂商的依赖。

“要紧贴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来办教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执行会长卢坤建认为,产教科融合要使学校的办学成果有效融会于产业、赋能于教学。只有将科研成果、研发思路与最新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学到最新的技术技能,从而对企业生产、产业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才培养。”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认为,高校和产业、企业,如何更好地构建人才培养的共同体,是产业学院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 刘汉能 马立敏 姚昱旸

标签: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半夏投资暂停新客户申购旗下存续产品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